在化学镀中,化学镀铜是十分重要的镀种。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,特别是电子计算机,电子通讯设备,以及家用电器的高速发展, 双面和多层印刷电路板的需求量很大。而印刷板的孔金属化,从导电性、可焊性、镀层韧性和经济性等综合要求来说,非铜莫属。 另外其它非金属材料(如塑料、陶瓷等),化学镀铜应用亦很广泛。今后,非金属材料的金属化方面,化学镀铜应用亦很广泛。 今后,非金属材料的金属化方面,化学镀铜的用量约占90%以上。 化学镀铜水从稳定性划分,可分为低稳定性的化学镀铜和高稳定性的化学镀铜;从沉积速度来分,又可分为低速率和高速率的化学镀铜。 前者沉积速率一般为2~4μm/h;后者一般为10μm/h。高速率化学镀铜一般用于半加成法或全加成法直接镀厚铜。 工艺上已由高温高速发展为低温高速。近年来又出现了差示镀铜法,即印制板上通孔壁上的化学铜层厚度约为复铜层上化学铜层厚度的3~5倍, 既降低了金属铜的消耗,又降低了成本,称之为化学镀铜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。 化学镀铜液一般由铜盐、络合剂、还原剂和稳定剂组成。 一、化学镀铜液的配制 化学镀铜液均应分成A、B两组镀液分别配制,使用前才混合在一起,最后加入稳定剂,调整pH值。 A组包括硫酸铜和甲醛,可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先溶解计算量的硫酸铜,然后加入计算量的甲醛。 B组包括络合剂如EDTA钠盐、酒石酸盐;碱性物如氢氧化钠、碳酸钠。先用纯水溶解碱性物质,然后加入络合剂。 混合时,在搅拌下将A组徐徐加入B组镀液中,开始可能有氢氧化铜沉淀产生,搅拌中会逐渐溶解,此时铜呈络离子状态存在。 将镀液过滤于生产槽中,稀至总体积,调整pH值,最后加入稳定剂,即可使用。 二、化学镀铜的简单原理 化学镀铜的历程可概括如下:自催化反应
三、各组分的作用和工艺参数的影响 1.铜盐 提供被沉积的铜离子,可用硫酸铜、醋酸铜或氯化铜等可溶性铜盐。硫酸铜便宜,使用最多。当镀液的pH值保持在工艺规范内时,提高铜盐含量, 沉积速度有所增加,但镀液自分解的倾向也随之增大。无稳定剂的镀液通常采用低浓度。铜盐浓度一般为0.03~0.06mol,若用硫酸铜相应为7.5~15g/L。 有稳定剂者采用上限或稍高一点。在使用过程中,铜盐的含量会逐步降低,必须经常按分析结果或凭经验(由深蓝色变淡是铜降低的标志)补充。 补充成分时一般配成母液,禁止直接添加固体药品。 2.还原剂和pH值 目前,化学镀铜几乎都以甲醛作为还原剂,而且甲醛的还原能力与镀液的pH值关系很大,因为甲醛的电极电位随pH值升高而降低: 所以化学镀铜总是在强碱性中进行,pH值愈高,则甲醛还原能力愈强,沉积速度愈快,但同时也增加镀液自分解的倾向。 通常保持pH值为11.5~12.5,超过13反应速度过快则镀液极易分解。甲醛的用量与镀液使用温度有关,甲醛用量在低温时稍高一点, 例如15~25mL/L,温度高时(例如60℃)可用10~15mL/L,这是由于温度高,化学镀铜速度增加之故。此时若还原剂太高,镀液自分解的危险性增大。 前述主反应(1)和副反应(2)和(4)都要消耗甲醛,同时提高了镀液的酸度(pH值下降),为此,必须按分析或凭经验增加甲醛含量和调整pH值,甲醛不足的象征是自槽边嗅得的甲醛气味变淡。 化学镀铜暂时停用(例如过夜)时,为避免镀液自分解消耗,可用浓硫酸将镀液的pH值降低到9.5~10,这就可以降低甲醛的还原作用,保持镀液的稳定。当镀液重新使用时,再用氢氧化钠溶液来调整pH值至工艺规范值。 3.络合剂 添加络合剂的目的是防止在碱性中发生氢氧化铜沉淀,将铜离子变成络离子状态。
常用的络合剂是酒石酸盐和EDTA钠盐。也有用环已二胺四乙酸和乙二胺者。一般采用单一络合剂,也有的采用酒石酸和EDTA钠盐混合络合剂的。 混合型络合剂稳定性好,长期放置不沉淀,使用温度范围宽,而且成本也比单用EDTA钠盐低。使用酒石酸盐和EDTA钠盐各有优缺点;酒石酸盐络离子稳定常数不大,只适合在室温下工作的镀液, 所得的沉积层韧性较差,但酒石酸盐价廉,成本低;EDTA钠盐络离子稳定常数大,可在温度较高的镀液中保持其稳定性,而且镀层性能优良,但价格高。两者混合使用可扬长避短。 为保持络合物稳定性,络合剂与主盐的比例很重要,对于酒石酸盐和EDTA钠盐,它们的比例分别为3.5:1和2:1。比例过高,沉积速度太慢;比值过低,镀层粗糙。
4.稳定剂 镀液不稳定是化学镀铜的最大缺点。 在化学镀中,沉积速度同镀液的稳定性往往是相矛盾的,即沉积速度高的化学镀铜镀液,通常稳定性差。现在已找到若干种组合稳定剂,即可保持镀液稳定又不至于影响沉积速度。 化学镀铜中会发生副反应(2),这个反应产生氧化亚铜,而且难以避免。由于氧化亚铜进而产生岐化反应生成金属铜微粒,这些微粒分散于镀液中,成为镀液的自催化反应的核心,使铜的反应不是只局限于催化表面,而可在镀液中任何地方发生,从而导致镀液的自分解。根据“软硬酸碱规则”,亚铜属软酸,可与像CN-、I-、、S2-、SCN-等软碱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, 或者与含氮含硫的杂环化合物,例如α,α′-联吡啶、三吡啶、硫脲、巯基苯骈噻唑(2-MBT)、菲绕啉等等形成络合物,从而阻止亚铜离子的岐化反应,提高其稳定性。 稳定剂单独使用的效果远没有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好,后者可产生协同效应。为此要选择稳定剂搭配的种类和含量。 α,α′-联吡啶不仅是稳定剂,而且能增加镀层的光亮度,但含量不得太高,通常10~20mg/L,过高严重降低沉积速度。 α,α′-联吡啶常与镍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钾配合使用,还能提高镀层的平整性和韧性。镍氰化钾含量为50~100mg/L;亚铁氰化钾稍降低沉速,用量为10~100 mg/L。 氰化钾单独用能提高稳定性,但严重降低沉积速度。但与2-MBT配合时,沉积速度可回升。2-MBT随含量升高,沉积速度出现最大值,但继续增加沉积速度将降至零。 所以选择化学镀铜的稳定剂必须互相搭配和严格控制其含量。 5.改善镀层性质的添加剂 化学镀铜的脆性可能由氢泡和氧化亚铜的夹杂所致,因此加入前述的稳定剂,防止氧化亚铜进入镀层可提高镀层的韧性。在有些配方中还加入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, 例如聚乙二醇(M=1000)、聚氧乙烯烷基酚醚等。有利于氢气的排放,防止镀层氢脆。这类高分子化合物还可吸附于镀液中的铜微粒上,使之失去催化活性,所以它们同时也是稳定剂,其量不能多,以免“毒化”催化表面。 6.附加盐 氢氧化钠是造就化学镀铜的碱性条件,是速度控制因素,最好的pH值范围是12~13,过低沉积速度下降;过高导致镀液自然分解。另外碱性太强,反应(4)亦加剧。 硫酸镍(或氯化镍)能提高镀层的光泽和加快沉积速度。 7.温度 升高温度,沉积速度显著增加,但镀液稳定性则显著下降。低稳定性镀液宜在室温下工作。为提高速度,加有稳定剂的高速镀铜液中还加有强络合剂,这时可以在较高温度下操作。一般也不应超过70℃,因为康尼查罗反应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。若以22℃时反应速度为1,49℃时为22,60℃为33,这时甲醛的自然消耗大增,导致组分不稳定,沉积速率和镀层质量都难以控制。 在印制电路板的连续生产中,应采用自动控温装置,以确保质量稳定。 8.搅拌 化学镀铜液浓度低,搅拌是必要的。最好使用空气搅拌,使亚铜离子氧化成可溶性的二价铜,可以提高镀液的稳定性。 9.装载量 槽的装载量关系到生产效率和镀液稳定性。装载少,镀液稳定性好,但生产效率低;装载过多,镀液稳定性差,产品合格率亦降低。一般载荷能力为2dm2/L。 10.操作注意事项:为避免镀液过早失效,必须及时除去镀液中出现的固体微粒。为此,宜定期或连续过滤。 化学镀铜最好设有备用槽,以便定期清理沉积在槽壁上的金属沉积物。镀液过滤于备用槽后, 用1:1硝酸浸泡生产槽以溶解金属沉积物。然后用水彻底冲洗干净,槽壁不能用钢丝刷等硬物擦洗,以免磨粗表面。 化学镀铜槽最好用憎水材料(如聚乙烯塑料)制造,并保持内壁平整光滑,这样可降低镀液对槽壁的润湿性,从而减少在其上沉积金属的可能性,延长镀液的使用寿命。 |